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1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ATP7B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伊丽萍 等 日期:2020-06-28 浏览量:1240

第七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19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244)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实验中心

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4 首都医科大学少见、罕见肝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5中国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注册研究(CR-GMLD)

伊丽萍1,3,4,5,张伟1,3,4,5,武祯1,3,4,5,武丽娜1,3,4,5,段维佳1,3,4,王倩怡1,3,4,黄坚2,3,4,贾思雨2,3,4,周冬虎2,3,4,欧晓娟1,3,4 ,尤红1,3,4,贾继东1,3,4

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多个组织器官沉积,从而出现肝病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等多系统临床表现。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目前缺乏相关临床研究。本研究拟探讨不同临床表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征并进行ATP7B基因突变分析。

方法:基于中国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注册研究临床数据库及随访系统,纳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诊断符合Leipzig 2001评分系统≥4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样本,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ATP7B基因全部21个外显子及相邻剪接区域的Sanger测序,分析各临床亚型的临床特征及ATP7B基因的突变特点。

结果:研究纳入1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型119例,神经型6例,混合型31例。肝型发病年龄3岁~70岁,铜蓝蛋白0.063±0.04g/L,症状以单纯转氨酶升高最多见(59例),代偿或失代偿期肝硬化36例,脂肪肝11例,暴发型肝衰竭4例,急性肝炎4例,脾大3例,家系筛查无症状患者2例。神经型发病年龄6~26岁,铜蓝蛋白0.045±0.03g/L,症状以肢体震颤最常见(21例),口下颌肌张力障碍14例,精神症状1例,阵发性抽搐1例。混合型发病年龄7~50岁,铜蓝蛋白0.087±0.02g/L,以神经症状早发于肝病症状多见(16例),以神经症状就诊同时发现肝硬化13例,肝病症状早发于神经症状仅2例。

ATP7B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最多见(57.7%),单个杂合突变20.5%,纯合突变15.4%,单等位基因多个杂合突变3.8%,无突变2.7%。最常见致病位点是R778L(32.1%),其次是A874V(19.8%)、P992L(12.2%)、V1106I(9%)、I1148T(5.12%)、G943D(3.2%)、N1270S(2.56%)、E1173K(1.92%)以及T935M(1.28%)。肝型患者以R778L突变多见(33.6%),其次是A874V(16.8%)、V1106I(9.2%)、P992L(8.4%),神经型患者主要为R778L突变(50%),混和型患者主要为R778L突变(22.6%)、 A874V(22.6%)以及I1148T(9.6%)。

结论: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肝型症状以转氨酶升高最多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神经型患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混合型患者多以神经系统症状先发于肝病症状。对先证者家系进行基因筛查可发现无症状患者,对早期诊断意义重大。ATP7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我国肝豆状核变性最常见的突变模式。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ATP7B,临床表型,基因突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