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治可防(之三)

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1-12-11 浏览量:960

同型半胱氨酸持续增高会引起什么改变?

持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主要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及后续致栓反应:(1)同型半胱氨酸导致氧化自由基大量产生,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2)同型半胱氨酸可直接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3)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4)同型半胱氨酸可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激活蛋白C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通过血管内皮损伤、斑块形成、高凝状态等途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发或加重多种“成人病”及“富贵病”,促进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另外,高同型半胱氨酸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的转甲基化反应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多系统功能,并可损害胎儿生长发育。

如何规避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个地雷?

了解了同型半胱氨酸的危害性,现在我们一起努力规避疾病。

1. 检查

(1)体检:由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我国的高发性,检测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是十分重要的。为预防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应对所有育龄期夫妇及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血液总同型半胱氨酸检测。(2)诱因排查:如果检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应及时分析病因,如病史、用药史、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必要时检查基因,明确疾病性质,即,原发或继发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 治疗

(1)对于继发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应排除诱因,调整饮食方式,补充所缺乏的维生素等,可根据病情给与药物辅助治疗。饮食很重要,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绿叶蔬菜、肝脏、蛋黄、动物性食品等)。改变生活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戒烟、限酒、减少咖啡。

(2)对于遗传性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如甲硫氨酸循环和转硫化途径中的基因缺陷,在调整饮食的同时,需要药物干预。

叶酸:是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最基本药物,叶酸在同型半胱氨酸与蛋氨酸转化过程中充当一碳单位载体,我国大多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MTHFR基因异常有关,因此,补充叶酸对大多数“富贵病”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极好的疗效。但是,过度补充叶酸可能影响锌的吸收,或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症状。

其他药物:对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型、严重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I型、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E型及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遗传病,需根据疾病种类和具体情况,补充亚叶酸、甜菜碱、维生素B12及维生素B6等。

需要注意的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初期症状不明显,对健康的危害是长期累积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引起疾病的过程可能长达5年、10年甚至更长,因此,即使无症状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也需要控制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心脑血管损伤。

特别致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精准医学中心李溪远博士

参考文献:1. 董燕燕, 陈光亮.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危害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9:1205-1208.2. 孙佳鹏,肖慧捷,丁洁,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儿童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32(11):852-855.3. Kluijtmans LA, Young IS, Boreham CA, et al. Genetic and nutritio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yperhomocysteinemia in young adults. Blood, 2003, 101(7): 2483.4. Li DX, Li XY, Dong H. Eight novel mutations of CBS gene in nine Chinese patients with classical homocystinuria. World J Pediatr, 2018, 14 (2): 197–203.5. 王峤,刘靖,刘玉鹏,等.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陷导致学童精神分裂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1):62-66.6. Ida S, Nakamura M, Asayama S, 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psychotic symptoms triggered by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deficiency: a case report. BMC Neurol, 2017, 17(1):47.7. Yuan Y, Yu X, Niu F, et al.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in Chinese pediatric population. Medicine (Baltimore), 2017, 96(23):7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