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儿童空洞性白质脑病基因构成、自然病程及影像学随访研究

作者:张捷 等 日期:2018-07-10 浏览量:1091

第六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18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2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张捷, 刘明, 张仲斌, 周玲, 孔玮晶,姜玉武, 王静敏, 肖江喜, 吴晔

通讯作者吴晔

目的 空洞性白质脑病(cavitating leukoencephalopathies, CLEs) 指头颅MRI表现为斑片状脑白质病变伴空洞,临床表现为急性神经功能障的影像-临床综合征,其基因构成、自然病程、影像学特点尚不明确,本研究对其基因构成、自然病程、影像学特点及演变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基因型-表型关系。

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符合CLEs的0-16岁儿童,排除代谢障碍性疾病、脑白质营养不良及获得性白质脑病。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 测序验证。,对认知功能(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ASQ-C,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第二版/ABAS-II)、运动功能(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影像学演变等进行中位数为23.5月(4~107月)的随访。

结果 纳入36例,80.56%(29/36)检出致病性基因突变。发现IBA57(17/36)、NDUFS1(5/36)、NDUFV1(2/36)、NDUFV2(3/36)、NDUFAF5(1/36)、LYRM7(1/36)6个基因,均与线粒体功能相关。起病中位年龄10.8月(3.0~41.0月),均以急性/亚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起病,达高峰中位时间1.0月(1天~4月),94.44%(34/36)首发症状为运动倒退。末次随访时34例存活且病情稳定,2例死亡,分别为NDUFV1(1岁3月)和NDUFS1突变(6岁)。末次随访中位病程为34月(6~134月),中位年龄为50月(15~143月),47.06%(16/34)运动功能为Ⅰ-Ⅱ级,35.29%(12/34)为Ⅳ-Ⅴ级;27例完成ASQ-C,44.44%~55.56%在沟通、在解决问题、个人-社会低于正常水平,4例完成ABAS II问卷,一般适应综合、概念技能、社会技能、实用技能均低于正常水平。不同基因突变病人自然病程无显著差异,但IBA57突变患儿更容易合并视力损害、眼震、癫痫。急性期影像学特点主要为白质双侧对称性片状DWI高信号,并出现空洞,之后病变、空洞范围逐渐缩小,DWI高信号逐渐减轻,但84.00%(21/25)仍遗留高信号,其中38.10%(8/21)可见与新发点状、线状高信号。不同基因突变头颅MRI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结论 本研究对CLEs的基因构成、自然病程、影像学特点及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示 IBA57为CLEs首位候选基因,首次报道NDUFV2和NDUFAF5突变与CLEs相关。不同基因突变患儿自然病程、MRI特点具有一定鉴别点,但无法完全区分,需更多病例、更长时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