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4-02-08 浏览量:400

“我永远忘不了七年前医师确诊我的疾病时说的话”,渐冻人许先生以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因为那一天是他被明确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日子,当时医生说:“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的有效医药,也没有好的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医治这种病,回去做你想做的事吧!”自此他的生活有了重大的改变。原本是年收入百万SOHO族的他,因为疾病的关系,手脚逐渐没有了力气,只能零星的接案,一个月赚不到两千元,一家四口就依赖着妻子每月的收入支撑。

 自从得知生病后,许先生开始自怨自艾,躲在家中足不出户。不过,老天爷虽然关上了给他一扇门,却也帮他开了一扇窗。他在家中听着广播,看着自己的藏书,慢慢从中获得了启示。他了解到要等心情沉淀下来再来看事情,转个念头看世界的话就会不一样。太太也跟他说:“医生说去做你想做的事,你就当做是提早退休吧!”于是,许先生开始走出家门,背起相机,重拾画笔,开启了新的人生。他骑着代步车到处走,有时会看看展览,有时候拜访朋友。楼门口、小区和地铁站出入口的斜坡道就是在他的建议下拓宽了回转处,才能让代步车通行,方便了众多腿脚不便的邻居们。

 重新出发后的许先生,回味这一路走来的辛酸,开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开展人生新旅途。曾经有一次,他为了探望久病卧床的病友,由于双脚无力,只好“爬”上病友位于六楼的家,让这位病友“起身”相迎。他的现身说法感动了许多病友和家属,也鼓舞了不少仍现在低潮中苦闷的病友。此外,原本就喜欢美术的许先生,在重拾画笔后与病友们合开了几次书画和摄影展,他展现的毅力和才华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经历了几次呼吸、吞咽困难的情形,好不容易从鬼门关前又绕了回来,所以,他已学会把每天都视为“只有今天”的心怀感恩,珍惜当下,同时亦学会了身处困境仍能微笑向前。疾病是病人和医生共同的敌人,许先生和病友与医生们携手努力,推进病因、药物、物理康复、营养、保险、政策多方面研究,见证着罕见病医疗的进步。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以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麻痹性疾病,俗称“渐冻人”。于1824年被首次报道,据全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年的新发患者为12/10万。

发病机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不明,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发现十余种基因的异常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突变,另有TDP-43FUSC90rf72UBQLN2等基因缺陷,可能间接导致细胞失调或过多的自由基堆积,进而造成神经细胞凋亡。但90%的病例尚未找到明显致病因素。

 

临床表现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多数在45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病程为35年,发病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生存期较长,延髓起病的患者生存期一般很少超过5年。
因受累及存活运动神经元的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以上、下运动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如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初期可开始于手部,然后是脚或踝部,进而累及身体其他部位,最后影响到咀嚼、吞咽、说话及呼吸等功能。患者的客观感觉功能通常不受影响,意识清醒,仍然可看、听、闻、尝,也有感情、意志和思想。一些患者伴有主观感觉异常,比如麻木、刺痛感和温度觉减退等。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大致可分为两型:① 以侵犯四肢开始:从四肢肌肉某处开始萎缩无力,然后向全身扩展,最后出现呼吸衰竭。② 以延髓麻痹开始:在四肢活动功能受影响前,就已出现咀嚼、构音及吞咽障碍,疾病晚期常仅有支配眼肌及括约肌的运动神经元未受累。

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诊断标记,症状与多种退行性疾病相类似,因此早期诊断较困难。
诊断标准:① 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② 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③ 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④ 经过影像、生化、基因等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诊断分级:① 临床确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② 临床拟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③ 临床可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或者在≥2个区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
下列依据支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 1处或多处肌束震颤;② 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③ 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但远端运动传导潜伏期可以延长,波幅降低;④ 无传导阻滞。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不应有下列症状和体征:① 感觉障碍;② 明显括约肌功能障碍;③ 视觉和眼肌运动障碍;④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⑤ 锥体外系疾病的症状和体征;⑥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和体征;⑦ 可用其他疾病解释的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综合征症状和体征。

治疗
尽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可能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治疗中除了使用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外,还包括营养管理、呼吸支持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法也已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期待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

 1. 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利鲁唑和依达拉奉是目前FDA批准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药物,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2.
营养管理:1)能够正常进食时,应采用均衡饮食,吞咽困难时宜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保证营养。(2)咀嚼和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进食软食、半流食,少食多餐。对于肢体或颈部无力者,可调整进食姿势和用具。(3)当患者吞咽明显困难、体重下降、脱水或存在呛咳误吸风险时,应尽早进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保证营养摄取,稳定体重,延长生存期。
  3.
呼吸支持:需监测患者肺功能,注意呼吸肌无力的早期表现,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支持。
  4.
综合治疗:在不同病程阶段,患者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如抑郁、焦虑、失眠、流涎、进食困难、构音障碍、交流困难、肢体痉挛、疼痛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治疗,选择适当的药物和辅助设施,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崔丽英,蒲传强,樊东升,刘明生,等.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 (7):531-533.张华纲,唐璐,张楠,樊东升. 中国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VAPB基因突变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667-1670.彭延波,樊东升. 不同诊断标准对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评估的价值.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5):3655-3659.朱晓瓞岳茂兴郝冬琳叶笑寒徐君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临床诊疗新进展[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9,5(01):38-56.朱银伟王国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26(05):564-569.

特别致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冯立群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