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清玥 李圳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内科 日期:2024-07-04 浏览量:409
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缺陷症是PRPS1基因,即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基因功能失活突变导致的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疾病。PRPS1基因编码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PRS-I),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的功能是催化三磷酸腺苷和5-磷酸核糖体合成磷酸核糖焦磷酸。磷酸核糖焦磷酸对于嘌呤、嘧啶和吡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至关重要,因此,PRPS1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许多重要的细胞功能,包括核酸合成、能量代谢和细胞信号转导,导致患者体内嘌呤和嘧啶核苷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突变位点导致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活性下降程度不同,该病具有多种临床表型:包括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1超活性、X-连锁非综合征型耳聋、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5和Arts综合征,各表型之间可相互重叠。具体来说,轻度的酶活性下降,导致X连锁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表现为单纯的儿童期耳聋。中度的酶活性下降导致性连锁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5型,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和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三联症。严重的酶活性缺陷导致Arts综合征,出现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肌张力减低、运动发育迟滞、智力缺陷、共济失调及感染高风险,患儿多因反复感染在幼儿期死亡。酶活性过度活跃导致患者出现儿童痛风、智力低下、共济失调、低眼压和听力障碍。
诊断方面,临床上儿童期起病的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伴有先天性耳聋、视神经萎缩、智力缺陷、共济失调及感染高风险的患者,需要考虑这类疾病的可能。常规进行尿酸和肌电图检査、基因检査和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的酶活性检测可以确诊。
目前对于该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由于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缺陷症的主要症状是高能量需求组织中嘌呤核苷酸耗尽的结果,因此通过补充S-腺苷蛋氨酸可部分补偿嘌呤核苷酸的缺失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提高大脑中嘌呤核苷酸的水平,口服剂量为每天30毫克/公斤,并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加入维生素B12和叶酸控制同型半胱氨酸的产生。对合并的痛风通常采取别嘌醇减少尿酸生成,使用丙磺舒增加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尿酸清除,柠檬酸钾进行尿碱化以增加尿酸的溶解度。
根据患者其他临床特征指定适合个人的临床方案,如利用人工耳蜗植入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对于感染高风险的患儿,应进行常规免疫接种预防其重症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