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路路 等 日期:2020-09-15 浏览量:2454
第八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0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康路路、贺薷萱、陈哲晖、金颖、张尧、莫若、宋金青、董慧、李梦秋、刘雪芹、闫辉、张春雨、肖慧捷、熊晖、姜玉武、杨艳玲;儿外科张宏武、李辉、姚红新;检验科李海霞;神经内科王朝霞、袁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
刘玉鹏、秦炯
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
沈鸣、张春燕、田亚平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
梁德生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
刘怡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李溪远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儿科
郑宏、陆相朋、王怡珍
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陈永兴、卫海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
张会丰、张亚男、李玉倩
北京天坛医院儿科
邓欣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
李晓雯
北京福佑龙惠遗传病诊所
黄敏、李佩
目的 总结我国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我国26个省市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1226例(男702例、女 524例),于1998年 1月至 2020年 3月确诊,采用 分子遗传学技术进行基因诊断。根据是否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分为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和晚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根据个体情况,给予钴胺素、左卡尼汀、特殊饮食及对症治疗。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1226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中,146例(11.9%)通过新生儿筛查发现,5例(0.4%)为产前诊断确诊,5例(0.4%)为尸检确诊,1030例(84.0%)患者为发病后临床诊断。发病年龄为生后 3 h~31岁,其中早发型 709例(68.8%),晚发型294例(28.5%)。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代谢危象、智力运动落后、癫痫、贫血和多脏器损害。单纯型中累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器官的患者多于合并型。949 例(77.4%)接受了基因分析,924 例(97.4%)获得了基因诊断,在 10 个基因(MMACHC、HCFC1、ABCD4、MMUT、MMAA、MMAB、MMADHC、SUCLG1、SUCLA2、MCEE)上共发现 198种变异,其中 80种为新变异。MMACHC变异导致的cblC型689例(74.6%),常见的MMACHC变异是c.609G>A、c.658_660del、c.80A>G。MMUT变异导致的mut 型212 例(22.9%),常见的 MMUT 变异是c.729_730insTT、c.1106G>A、c.914T>C。146例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者中112例(76.7%)无症状时开始治疗,发育正常,34例(23.3%)发病后才开始接受治疗,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障碍。
结论 我国甲基丙二酸血症人群的临床与基因型与国外有所不同,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是主要的生化表型。对于新生儿早期发病的患者,新生儿筛查为时过晚,建议将致病基因MMACHC、MMUT热点变异列入我国育龄夫妇孕前携带者筛查目录中,关口前移至出生缺陷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