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代丽芳 等 日期:2018-07-27 浏览量:759
第六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18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23)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代丽芳,马玉平,邓劼,田小娟,卓秀伟,陈春红,丁昌红*,方方*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KCTD7基因突变所致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rogressive myoclonus epilepsies, PME)2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KCTD7基因突变导致2个中国儿童PME家系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以“KCTD7”、“ KCTD7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 KCTD7 progressive myoclonus epilepsies”为检索词,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 (建库至2018年2月7日),选取由KCTD7基因突变导致PME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
结果 收集2010年、2017年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断的KCTD7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肌阵挛癫痫2个家系,家系1中先证者为女孩,2岁出现反复无热抽搐发作,表现为眼睑肌阵挛发作,2岁6月出现肌阵挛、强直-阵挛发作,伴运动倒退,表现为独坐不稳、独走不稳。2岁8月出现语言倒退,语音含糊。视频脑电图提示背景活动减慢,慢波增多,双侧中央、顶及枕、后颞区棘波、棘慢波发放,左侧略著;监测到肢体抖动,同期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头颅MRI未见异常。先后予左乙拉西坦、氯巴占、托吡酯、硝西泮抗癫痫治疗。末次随访至3岁2月,仍有频繁癫痫发作,每天数十次,行走不稳,眼神交流可。二代测序发现患者携带KCTD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第3号外显子c.440T>C,导致蛋白质改变为p.L147P,突变来自母亲,未见文献报道;第4号外显子c.520G>A,导致蛋白质改变为p.A174T,突变来自父亲,未见文献报道。先证者哥哥,1岁8月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头面部、躯干及肢体震颤,双下肢为主,2岁独坐不稳,不能独站、独走,2岁6月出现反复肢体抖动。3岁出现语言倒退,语音含糊。4岁半时出现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无语言表达、四肢瘫痪,需轮椅辅助。5岁出现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视频脑电图示双侧导联可见普遍连续慢波,夹杂尖波、尖慢波;监测中有肢体抖动,同期无异常放电。头颅MRI未见异常。先后予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氯巴占、托吡酯抗癫痫治疗,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免疫治疗,末次随访至9岁,仍有强直-阵挛发作,每月3-4次,全身肌张力高,四肢瘫痪,无语言交流,有眼神交流。Sanger测序提示与先证者携带相同KCTD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中先证者为女孩,2岁1月出现无热抽搐发作,表现为点头1下缓解,每周发作数次或右侧肢体强直,呼之不应,持续几十秒缓解。2岁3月出现运动倒退,不能独走,右侧上下肢无力。视频脑电图提示双侧导联尖波、尖慢复合波,慢波散发或阵发,双侧额极、额、前颞区及枕后颞区显著并时呈独立或连续性发放。头颅MRI未见异常。予丙戊酸钠口服液18mg/kg.d口服抗癫痫治疗。末次随访2岁5月症状无改善。二代测序发现患者携带KCTD7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第2号外显子c.184T>G,导致蛋白质改变为p.F62V,突变来自父亲,未见文献报道;第3号外显子c.341G>A,导致蛋白质改变为p.G114E,突变来自母亲,未见文献报道。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9篇。目前已报道KCTD7基因突变位点10个,其中6个错义突变,2个无义突变,2个剪接位点突变。KCTD7基因突变导致的PME主要症状是5月至3岁起病的肌阵挛发作、逐渐出现共济失调、痴呆、肢体瘫痪等,大多数患者起病前发育正常或轻度发育落后,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病情稳定期。
结论 KCTD7基因突变导致的进行性肌阵挛癫痫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研究中报道的KCTD7基因的四个错义突变位点(c.440T>C、c.520G>A、c.184T>G、c.341G>A均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突变,本研究为国内首次KCTD7基因突变所致儿童进行性肌阵挛癫痫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