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作者:宋学琴 等 日期:2019-10-15 浏览量:394

第七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19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105)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宋学琴,季光,孙瑜,路延朋,李端,孙舒妍,张慧卿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 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32例 DM 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  32例 DM 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为1.29:1,发病年龄集中10~40岁。慢性病程,中位病程为(9±6) 年,有家族史者占48.15%。主要以四肢无力、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双下肢无力和双上肢无力为首发症状,主要体征依次为肢体肌力下降、双手握拳后不能立即伸开、叩击性肌强直和肌肉萎缩。DM患者常合并其他多系统损害,如白内障,胰岛素抵抗,男性性腺功能低下和心脏传导缺陷;多数患者血清CK轻至中度升高,平均约为385.14U/L;EMG检查显示均有肌强直电位,其中合并肌源性损害占61.29%(19/31),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占6.45%(2/31),提示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是DM肌电图的主要特征。DM患者的主要肌肉病理特征为部分肌纤维萎缩,核内移、核袋、肌浆块形成、肌膜核增多。DM患者肌肉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膜蛋白表达正常。其中15例患者经过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血进行DMPK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为 DMPK 基因突变,CTG 重复次数均大于50,确诊为DM1型。

结论  D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肌病,男性多见,多有遗传家族史。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最常见外,尚可伴其他多系统损害。肌电图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更大的价值。肌肉病理相对具有特异性的表现,免疫组化染色可除外其他肌营养不良,对本病的诊断价值不大。基因检测可以对DM患者明确诊断和分型,经检测发现本地区最常见的亚型为DM1型,家系分析提示该型具有明显的遗传早现现象。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早期确诊,可指导治疗,提供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