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杨艳玲~何为“异戊酸血症”?(之二)

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0-08-12 浏览量:922

发病机制

由于编码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的IVD基因变异,使亮氨酸分解代谢过程中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导致体内异戊酸及其代谢产物蓄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多系统损害,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


临床表现

异戊酸血症患者个体差异显著,根据症状轻重及发病时间的早晚,可分成经典型及非经典型两种。

1.经典型(早发型)出生时无明显异常,常于新生儿期发病,常见喂养困难、呕吐、呼吸困难、脱水、嗜睡、低体温、惊厥、昏迷等表现,常伴严重代谢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高氨血症、低钙血症等。由于异戊酸蓄积,患儿身体及尿液有类似臭脚丫(臭脚汗)的气味,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线索。

2.非经典型(晚发型)在婴儿期以后发病,轻症可能在学龄甚至成年发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呈间歇发作,发病诱因多为呼吸道感染、高蛋白饮食、疲劳、腹泻、预防接种、药物、饮酒等应激刺激,比经典型症状轻微,表现为周期性呕吐、昏睡、昏迷、酮症、代谢性酸中毒、癫痫、精神行为异常、智力运动落后等。


诊断

1. 异戊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其他有机酸尿症类似,诊断需要依赖生化代谢及基因分析。急性发作期的汗脚气味可能提示本病。2. 尿有机酸分析可见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异戊酰甘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增高。3. 血液异戊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降低。4. 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降低。5. IVD等位基因突变。


治疗

1. 急性期:以生命支持、保护脏器为主,静滴左卡尼汀、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纠正酸中毒,限制天然蛋白质摄入,对症治疗。

2. 长期治疗:以维持机体稳定、预防急性发作为主。低蛋白饮食,减少来自亮氨酸及其分解产生的代谢物;必要时补充无亮氨酸的特殊氨基酸营养配方粉。长期口服左卡尼汀和甘氨酸,治疗中需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及营养状况,预防低蛋白性营养不良。

预后与预防


若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大多数异戊酸血症患者发育良好,可正常就学就业,成年后结婚生育。若不能正确治疗,会导致多脏器损害,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对于基因诊断明确的家系,父母再生育时通过胎儿基因分析可进行产前诊断。 遗传代谢病慢病、急症、危重症常发生在儿童时期,易被误判为智力落后、脑性瘫痪、癫痫、感染、心肺疾病、脑炎等,需要特殊化验帮助诊断。因此,在孩子出现发育落后、喂养困难、癫痫、不明原因的急症时,一定要及早就医,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病因检查,争取早期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很多遗传病可防可控,需要患者、家庭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溪远,黄新文. 异戊酸血症[M]//杨艳玲. 从病例开始学习遗传代谢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3-75.

[2] 邱文娟. 异戊酸血症[M]//顾学范. 临床遗传代谢病.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0-113.[3] 韩连书. 异戊酸血症[M]//陈静. 可治性罕见病.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62-65. 特别致谢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 曹会茜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