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患者之友

睡好,才能防病治病

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4-08-21 浏览量:700

睡眠占据了人一生1/3的时光,对健康来说至关重要。婴儿般的睡眠是完美的睡眠模式,在睡眠中成长,在美梦中养精蓄锐。 

 

 医生们经常会关照病人好好睡觉!好好养病!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是常见的睡眠问题,伴随着的可能是吃不下饭,记不住事,干不动活,影响生活、学习与工作,困扰着很多数人。

睡眠是清除垃圾的过程

当你睡着的时候,脑电波正无声无息地指挥着一场伟大的洗脑工程。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史无前例地拍下了这个清洗过程,红色的血液周期性地大量流入并流出大脑,此时,脑脊液就会趁机发动一波工作,脑脊液进入之后会清除某些毒素,比如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β淀粉样蛋白。而这样的洗脑,只有在入睡后才能做到。
白天,人的大脑不断处理各种信息,会随机把一部分事件记下来。一天下来,大脑会很累,很多部分(比如海马体)就记满了。在夜间睡眠中,海马体和大脑皮层共同活动,回放白天的事件,擦除大部分无用的记忆,巩固一部分有用的知识,更新内存。

睡眠是充电的过程

睡眠时全身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人体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使各组织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供能量。所以,美美一觉醒来,会感到神清气爽、倍感轻松。睡眠时大部分脑细胞也处于休息状态,神经细胞得到能量补充,促进功能恢复,增强记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梦的快速眼动睡眠能巩固大脑对新知识的记忆,还有助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美梦醒来,觉得昨天发生的很多事被捋顺,记得更清楚了,这是睡眠对记忆的价值。

睡眠是保证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

生长激素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关键激素,能够促进骨骼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多种物质代谢。生长激素在睡眠状态下分泌明显增加,晚上9点至凌晨1点是高峰期,10点后达到分泌最大值。生长激素对儿童来说主要功能是促进骨骼及肌肉生长,对成人来讲促进蛋白质合成,利于组织修补。
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感到很累,最好的办法是打个盹,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或工作,精神焕发,效率会显著提高。

睡眠是提高免疫的过程

睡眠时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在默默有序地工作,能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晚上睡眠低于5小时,体内专门对付癌细胞的免疫自然杀伤细胞就会减少70%!控制睡眠的神经元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感染某些疾病时,会发热、疲乏,也往往会觉得困倦,是因为免疫系统在与疾病斗争时产生一种细胞因子,有强大的诱发睡眠的能力,而睡眠则有助于免疫系统对疾病发起反击。

 

身体健康

睡眠不好易除了影响记忆,还有害健康,导致身体多系统机能紊乱,引起荷尔蒙、脑、心肺、肝脏、骨骼等多种疾病,增加夜晚或凌晨的中风和哮喘发生率,还可能引发癫痫发作。一夜失眠就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血糖和应急激素,并抑制免疫系统。45岁以上的人,如果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比睡78小时的人患心梗和脑梗的概率增高200%。每晚睡眠低于5小时的男人,比睡眠超过8小时的男人,睾丸明显小很多,血液中睾酮浓度降低。女性缺乏睡眠则容易不孕或流产。世界卫生组织将睡眠不足视为致癌因素。每一个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几乎都和缺乏睡眠有关。

心理健康

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平素健康的人在极度缺乏睡眠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精神疾病,如偏执和幻觉。如果躁狂抑郁症患者中断睡眠,更会引发颠狂(兴奋和极度活跃)。随着我国社会心理和人口学因素的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饱受焦虑症的困扰,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达4.98%。研究显示,整晚的睡眠可以稳定情绪,而不眠之夜可能会使焦虑程度上升30%。而最容易让焦虑的大脑平静下来方法是睡眠,尤其是深度睡眠,是最好最安全的天然的焦虑抑制剂,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最好的桥梁就是每天晚上睡个好觉。

科学睡眠

睡眠时最重要的是不眨眼的深睡(主要功能是提高体质和免疫力,也称为黄金睡眠)和快速动眼的做梦睡眠(主要功能是更新大脑功能),这两种睡眠决定了睡眠质量。一般而言,合理的睡眠时间应该是每晚79小时,这是睡眠质量的基本保证。最好的入睡时间是22点~2230分,30分钟或90分钟后进入深度睡眠,午夜到凌晨3点是人体自然进入深度睡眠的最佳时间。良好的睡眠能促进大脑发育、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平常心态,适度锻炼,均衡饮食,舒适环境,更能拥有美好的黄金睡眠。

睡眠一直是医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良好睡眠的价值超过药品、保健品、体育和脑力锻炼。任何年龄的人都要珍惜睡眠,保证人生中1/3的美好时光来休养生息。
                                                                                                                                    特别致谢:作者吴桐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