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云 日期:2025-09-19 浏览量:8
随着国际旅行的逐渐恢复,在国外居住的华人回国寻求医疗服务的数量在逐步增加,国外患者到中国寻找医疗服务也在增加,特别是那些罕见病。
由于罕见病医师培养的周期非常长,需要在大学毕业后要磨练20年左右,世界各国都特别缺罕见病医师,国外患者找罕见病医师看一次病要提前几个月预约,而且还不一定对口,很可能看错了大夫,还要再四处寻找几次,长期误诊非常普遍。
没出过国的人,盲目认为国外什么都好,真去了你就知道,私人医生基本和我们的社区医生一样,一个大夫管一片地,熟悉常见病治疗和基本保健知识,不熟悉罕见病。
我们说在国内看病常常摸不到门,而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都是人生地不熟,更摸不到门路,国内顶级专家都看不上,普通百姓跑国外更难找到顶级对口的医师进行诊治。
我曾经诊断过一个浆细胞瘤伴随周围神经病患者,在美国发病二年没查清楚,托朋友在北大医院检查十天明确诊断,因保险报销问题,只能回美国治疗,我们给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并给她介绍治疗该病的美国团队,回美国后又过了半年的预约才看上专科大夫,做出和北大医院一样的诊断,按照北大医院方案进行治疗,病情得到缓解。
国内顶级医院的专病团队工作能力基本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大医院不同学科的专家都是各种国际疾病指南的制定参与者。但这些顶级医院的顶级专家在国内也都是一号难求,海外华人和外国患者借助互联网技术找国内的专家看病,加重了供需矛盾。
治疗疾病是一个漫长过程,疾病随访中调整治疗方案在国内患者比较方便执行,但国外患者就不太方便复诊,增加了治疗方案执行的难度。
注:文章版权归袁云教授所有,未经授权切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