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过度惊吓反应症-----一个错过治疗而会致命的罕见病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杨志仙 日期:2019-02-12 浏览量:1140

一类出生后摸不得、碰不得、吓不得的惊跳、屏气、硬如木棍的孩子

几乎所有正常人都经历过被不经意的声音或碰触“吓一跳”,这是一种正常反应。但是有一种在新生儿一出生就起病的过度惊吓反应症(hyperekplexia),也称为遗传性惊吓病(hereditary startle disease)必须引起注意。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对声音(开门时、说话声、敲击声、爆破声等)或碰触(轻触如喂奶或换尿布、换衣服等日常操作)刺激产生过度惊吓,如眨眼、肢体或全身惊跳一下,严重时惊跳后哭闹、屏气并紧随全身僵硬似木棍状,有时伴震颤(常被误认为抽搐)。诱发因素常不在于强度的大小,而在于其突然性。点鼻反射可以作为本病较为特征性的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具体操作为叩击患儿鼻尖或上唇,当诱发出快速的面部肌肉收缩同时伴有头后仰或身体僵硬反应即为阳性。

此病是一种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目前主要由GLRA1、SLC6A5及GLRB三个基因之一致病。家族中有类似患儿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遗传性疾病并不等于家族性疾病,即并不代表家族中一定有相同疾病的患儿。本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常因惊吓后全身僵硬导致反复窒息、反复肺炎或迁延性肺炎,更有甚者会严重窒息和婴儿猝死综合征威胁到生命。

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极易因发作性症状而误诊为癫痫。脑电图监测到惊跳反应或身体僵硬时,往往记录到大量肌电伪差而遮盖正常脑波,并易将伪差误判为癫痫样放电。本病还需与以下情况鉴别:①正常的惊吓反应:为新生儿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因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中枢神经系细胞兴奋性较高,受外界刺激后容易引起惊吓反应。家长切勿对正常反应过度关注而误认为异常。②睡眠期肌阵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所有人都会有,新生儿会更明显,多出现在刚入睡或清晨快醒时,表现为身体或某一限局的部位快速的抖动,动作幅度大小不等,重者表现为全身抖动一下甚至可被惊醒。一些家长因种种原因孩子来之不易,或孕产期有过“不良刺激”,会对孩子过分关注,常因此生理性现象到处求医并做各种检查,且一但检查有些“瑕疵”,会更加“坚信”孩子有问题而自身焦虑不已,对整个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烦恼。③惊吓性癫痫发作:是由突然不能预期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诱发的癫痫发作,包括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如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等等,病因学存在较大变异性,常见为症状性癫痫,脑电图发作间期常见癫痫样放电,发作期脑电图常见明显的发作性放电,也可为弥漫性电压衰减图形(有时难以与过度惊吓反应症的图形鉴别,应综合分析而定)。④因本病具有明显的刺激敏感,尤以声音刺激突出,还应与其他具有声音刺激敏感的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如婴儿型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病,该病为3~6个月起病,常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及其他异常,确诊可依据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和/或GLB1基因突变分析。

本病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氯硝西泮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药物,常常1/16或1/8既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他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苯巴比妥等对本病的症状也可有一定的作用,但疗效尚有争议,所以当临床上误诊为癫痫并给予抗癫痫药治疗时,会因为观察到有些疗效而进一步延误诊断。除药物治疗外,Vigevano动作(使患儿保持头及四肢向躯干屈曲的姿势)可应用于严重病例,此项操作有助于缓解全身僵硬导致的新生儿青紫。

本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智力运动发育往往正常或轻度落后,多数发育落后的患儿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学习、生活可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

笔者除在专业门诊中诊断过本病外,在日常从事的脑电图监测工作中,发现数例患儿脑电图监测时受到周围环境中声音的刺激(同病房孩子的哭声、开门声、监测人员的触摸等)诱发了惊跳和全身僵硬,依据患儿发作表现及同步脑电图上强直性肌电伪差,考虑到本病,并最终通过基因检测使这些患儿得到了确诊及恰当的治疗。遗憾的是,在诊断的病例中有来自两个家庭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及同胞兄妹,在确诊前两个家庭中均已有1例死亡,而确诊后得到正确治疗的患儿目前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患病相同而结局不同,再次提醒本病及时诊断和恰当治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