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聚焦

袁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原创)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云 日期:2019-04-13 浏览量:1268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A1] )是一种以双手僵直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肌肉病。该病包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基因(DMPK)变异导致的1型和细胞核酸结合蛋白基因(CNBP)变异导致的2型,其中1型是成年人最常见肌营养不良,2型罕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其中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又包括严重的先天型、症状较轻的儿童发病型和成年发病型。先天型意味着出生后发病,成年发病型主要在20~30岁之间发病。2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症状相对较轻,也称为近端肌强直肌病。患病率为8-10/10万,我国大约有12万~14万患者。

发病机制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属于三核苷酸重复病。由DMPK基因变异导致,人类DNA的一些区域存在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三个核苷酸重复序列,正常人重复次数在5~37次之间;重复次数在38-49次为变异前状态,有一定风险生育患病的孩子;重复次数大于50次基本都要发病,重复次数越多,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强直性肌营养不良2型属于四核苷酸重复病。由CNBP基因的胞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鸟苷四核苷酸重的重复次数超过75次而发病。两种肌病的肌肉病理改变都是肌纤维出现轻度肌病样改变和成组出现的快速收缩肌纤维萎缩,伴随大量核内移和肌纤维内肌浆块形成。

临床表现

最早出现并导致就医的症状是双手抓握无力和用力握拳不能马上松开,少数患者首先出现心脏病症状。许多患者还表现为脸型瘦长、眼睑下垂、抬头费力,和面肌、上睑提肌、颞肌、胸锁乳突肌损害有关;手指伸和握无力和发僵,和前臂、手部肌肉损害以及肌强直有关;足尖抬起和上勾困难,和小腿前部肌肉损害有关。也可以影响其他肌肉或器官,伴随脑损害导致许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出现智力下降和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内分泌的异常导致男性秃头,心脏病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发生,白内障多在疾病中晚期出现。

该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患者生育的子女有50%的可能仍然罹患此病,两种类型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都可以出现下一代病情比上一代严重的情况。

诊断方法:

确诊的金标准是基因检测。患者先做个肌电图检查确定存在肌强直以及肌源性损害,而后直接抽血进行基因检查,发现该病的基因变异超出正常范围就可以确诊。

治疗方法:

加强对该病的专业性规范管理,用特殊量表进行评估,采取措施缓解患者因肌无力和肌强直引起的骨骼肌症状,减轻心、肺、眼、内分泌等伴发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目标。制定综合性治理方案包括患者足下垂使用足踝矫正器、颈部无力使用颈托、垂腕使用护腕、下肢严重无力用轮椅代步、心脏传导阻滞安装起搏器。出现中枢性或堵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给予呼吸机非侵入式辅助通气。钠通道抑制剂对肌肉强直症状有点效果,但存在严重的心脏副作用,不宜常规使用。出现肌肉疼痛患者可以给予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非糖皮质激素类消炎药物。

确诊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做下列检查以跟踪是否出现多系统损害,包括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脏传导功能;血糖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眼科检查,确定是否出现白内障;睡眠测试,确定是否存在睡眠异常。没有心肺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训练,促进肌肉和心肺功能,减轻废用性肌肉萎缩。须在活动中实时监测心率。肢体无力、视力下降和肌强直需要运动辅助以及康复治疗。

患者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和奎宁镇静剂。

疾病预后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双手活动无力和不灵活,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麻烦。智力下降和多睡也降低工作效率。由于性腺功能障碍,男女都存在生育能力下降。患者的平均寿命为60岁。约30%的患者因为心脏病而死亡,主要是心源性猝死;另有30%的患者因为肺部感染而死亡。其他死亡原因少见。

遗传咨询

采取产前基因检查可以明确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一步采取措施阻止疾病的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