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罕见疾病 > 有关罕见病

重新认识“罕见病”,从认清这12个常见误区开始

作者:稿件来源 同并相联 日期:2016-10-08 浏览量:1662

编者按

任何一个人,越是对“罕见病”深入了解,就越会发现自己过去对于“罕见病”有着各种认知的误区。

“罕见病”是不是都是无可救药的绝症?“罕见病”是不是都会遗传,“罕见病”会不会传染?孩子之所以得“罕见病”,都是因为父母携带致病基因?

这些带有一定“科学伪装”的认知误区,比起过去“迷信论”、“诅咒说”这些直接就能识破荒谬误解,更容易伪装成科普知识而大面积传播,而对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治疗与社会融入带来伤害。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大家大家一起,从认清这12个“罕见病“的常见误区开始,重新认识一个科学、客观、真实的“罕见病”。

 

1.罕见病是一种很罕见的对身体伤害极大的疾病?

罕见病不是单一的某一种疾病,而是一大类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的统称。罕见病在国际上又称“孤儿病”,各个国家与地区对于“罕见病”的具体定义都有不同的标准。而目前国内官方中国大陆还没有对“罕见病”做出一致定义。

既然罕见病是很多种发病概率低的一组疾病的统称,那么“罕见病”对身体的伤害大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每一种罕见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大小,都需要根据具体患病的病种、发病病因和患者的病程变化来判断。目前统计来看,大部分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的慢性疾病,部分罕见疾病对患者身体有较大的伤害,甚至会危及生命。但也有少部分罕见疾病对身体无明显伤害,也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多指(趾)症。

 

2.罕见病是不是都有先天畸形?

先天畸形是指出生时即存在的形态或结构上的异常,有单发畸形(如唇裂、多指等)和多发畸形之分。发生先天畸形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如染色体畸变、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等)、环境因素(如辐射、X线、同位素环境等)、病毒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水痘等)和化学药物影响(如苯妥英钠可致成轻、中度生长发育及智力障碍等)。

不同的疾病发病年龄不一致,大部分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时并不存在形态或结构上的异常,有些甚至到中年才发病。而且不同的罕见病对身体的侵害和影响也不一样,所以先天畸形和罕见病不是同一个概念,大部分罕见病患者并不存在先天畸形。

只有很少一部分,刚出生就能发现有形态和结构畸形,这一类罕见病才能算作先天畸形,如21-三体综合征。

 

3.罕见病会传染吗?我接触了罕见病病人会有患病风险吗?

大部分罕见病是遗传病,是不会传染的。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触罕见遗传病患者,即使患者是有皮肤损害的,也不具有传染性。

 

4.罕见病都是遗传病吗?是不是无法治疗?

大部分罕见病属于遗传病,因遗传物质缺陷所致,遗传物质缺陷包括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异常。目前大部分罕见遗传病无明确治疗方法,据统计仅有5%的罕见病能够有效治愈。但是并不意味着罕见疾病,就一定是无药可救的疾病。大部分的罕见疾病,若能及早发现,选择合适预防或对症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病情的进展,还可避免造成患者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较为严重后果。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对部分罕见病提供了可行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现治疗罕见病的方法主要有3种:对症支持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基因和干细胞治疗等。

基因治疗方法甚至是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疾病治疗的新手段,它已有一些成功的应用,并且科学突破将继续推动基因治疗向主流医疗发展。科学家曾尝试用基因治疗方法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是目前基因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离大规模的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遗传病都是遗传缺陷导致的,我们能不能直接修改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进展快速,理论上很多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治疗,而且一些罕见病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动物实验上得到了明显疗效。但针对基因编辑相关的科学研究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涉及到对人的临床治疗,是否有效、安全以及伦理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控制,因此,直接编辑基因治愈罕见病的治疗方案,到达临床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目前仅有DMD、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少数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已经做了尝试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6.孩子一出生就发现是罕见的遗传病患者,是不是因为母亲孕期没有照顾好?
罕见遗传病患者根据疾病的不同,患病原因可能是遗传自父母一方或双方先天性携带的致病突变而致病;也有可能是在胚胎形成与发育过程中,胚胎自身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而致病。一般来说,遗传因素占绝大部分,跟母亲孕期有没有照顾好自己和胎儿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母亲孕期的不良环境因素(强电离辐射,接触诱变剂和致畸剂)也有可能导致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表达异常从而影响下一代,因此,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7.我的整个家庭都没有一个罕见病病人,我的孩子是不是一定不会有罕见病?

不是,有些罕见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并不会发病,若父母双方同时为同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有25%的可能性生育相同疾病患儿。

 

同时,也有很多罕见遗传病是由新发的致病突变引起的。这种情况下,父母都不是致病突变的携带者,而是精子或卵子生成过程或胎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新突变。如神经纤维瘤,50%左右的患者是新发突变引起的,Rett综合征99%是新发突变引起的。

最后,也不排除父母某一方存在生殖腺嵌合的问题。生殖腺嵌合是指基因突变只发生在部分生殖细胞中,这样的个体虽然不是患者,但是会产生携带致病基因的精子或卵子,并往下传递给了子女,造成子女患病。


8.罕见病患者、或罕见病患儿的父母,还能生出健康的宝宝吗?

罕见病患者,以及生过罕见病患者的父母,完全有可能生育出健康的宝宝。

绝大部分的罕见病为遗传病,所以只要能够通过遗传诊断(染色体分析、基因检测等)找到致病原因,都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得到家系再发风险。

而夫妻双方在怀孕过程中,配合进行针对性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进一步排除胎儿患病的可能性;也可以采用植入前诊断辅助生殖技术,生育健康孩子。

若是非遗传性的罕见病,同样注意接受常规的孕前筛查、孕期产前筛查,避免接触不良环境,也可以生育出健康宝宝。

 

9.我一直按时进行孕前和产前检测,各项指标均正常,是不是就能100%避免出现罕见病宝宝?

不一定,常规孕前和产前的检测内容有限,产前筛查也是基于胎儿形态,孕期生化指标等来做初步筛查排除部分先天畸形,而大部分遗传缺陷是目前产前检测技术无法覆盖的范畴,不能检测出来,比如,智力发育异常、生长发育异常及肌肉病变等疾病。


10.我如何避免生出一个罕见病的宝宝?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某种罕见病患者,需接受遗传咨询,从先证者(家族中第一个确诊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家族史,确定是否为遗传病及遗传方式。如果为遗传病,可对先证者进行遗传诊断,如果能明确遗传缺陷,家系再次生育可进行产前诊断或借助植入前诊断技术铺助生殖。

若家族中没有罕见病患者,根据过往疾病史,做好孕前,产前检测,避免危险因素,可以尽量避免遗传性罕见病患儿的出生。

假如不幸生育了一个罕见病患儿,可及早找医生诊断,若能及早发现,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可避免造成患者心智障礙、发育迟缓等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孩子出生之后,也要积极的配合进行新生儿的疾病筛查,如果确实发现孩子患有罕见病,也可以尽可能及早治疗,降低甚至消除疾病对孩子的健康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