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患者之友

罕见病医生心里话:我常问自己,我能做什么?(之三)

作者:稿件来源 医师报 日期:2022-07-21 浏览量:617

社会多一份关注罕见病患者多一份生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罕见病淋巴管肌瘤病LAM专病门诊主任 刘杰


“医生,我就想知道,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一日,我在门诊遇到一位患者,她面色憔悴,眼睛透露出无奈和点点期盼。短短的一句话仿佛道尽了她多年的绝望和挣扎。我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一边仔细询问她的病情。

原来,10多年前,这位阿姨开始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平时上楼梯或者走的稍微快一些就会感觉疲累。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太过劳累,找医生开了些药便没重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只是噩梦的开始。

随着病情的加重,阿姨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时感窒息,甚至发展到需要吸氧维生,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生活能力。这可吓坏了家人。阿姨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其为肺气肿。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姨的病情并未好转。家人只能陪着阿姨另寻“生路”。但谁也没想到,本以为简单的“肺气肿”,一治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来,阿姨及其家人辗转于多家医院,包括多个省市的三甲大医院,病情诊断从肺气肿到肺结核,再到肺纤维化,反反复复,钱花了,罪也受了,但病情却一直未见起色。

“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问题成了困扰阿姨及其家人的一块心病。

2013年,正当徐阿姨一筹莫展之际,家人通过媒体得知我院的呼吸科是全国呼吸专业排头兵。于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慕名来到我院就诊。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经过详细的检查,我发现困扰阿姨多年的呼吸困难、气促的疾病一直被误诊了。实际上,她患的是一种呼吸罕见病,名为肺淋巴管肌瘤病(LAM)。此类疾病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尤其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发病年龄20~40岁,主要累及肺脏,典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囊性改变,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而阿姨的症状和影像学与之完全吻合。

确诊病情后,我为阿姨制定了治疗方案,给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阿姨的气促症状逐步改善。如今,阿姨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平时跳跳广场舞,偶尔跟老闺蜜出去旅旅游,用她自己的话说,“刘大夫妙手回春,我已经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