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稿件来源 杨艳玲遗传与健康教室 日期:2025-02-25 浏览量:139
饮食是获取营养、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动,在中国这片民以食为天的土地上,食品物产丰富,琳琅满目。我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更要注意饮食的量、质、时间、速度和平衡,营养不良或过剩都是有害的。
从孕期的准妈妈开始,通常都会是“开补”“放开了吃”的盛宴。昨天婆婆送来大母鸡,多吃点孩子才能长的好;今天亲妈送过来一堆营养素,甚至被逼一天吃N回;吃了食品还要吃药品,似乎孕妇们都在补补补,不补心里不踏实。
这种乱补的情况要打住了,“补”的前提是因人而异,对有些特殊体质的潜在代谢病病人,有些食物补多了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造成疾病。凡事有个度,在度之内一切平安,超过了度,可能会造成灾难性伤害。
营养素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是人体的三大类营养物质,不仅提供大部分的能量,也是治疗某些遗传代谢病的关键。
碳水化合物在人的一日三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供能量,保护脏器,有助于器官组织的修复与更新。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机体和修复组织、酶和激素的主要原料,增强机体免疫力,供给能量,协助氧的运输,维护皮肤的弹性。
脂肪能够供给和储存能量,维持体温,脂肪也是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供给必须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持脏器功能,保护机体,滋润皮肤,提高膳食的饱腹感,保证发育。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学的目的就是用恰当的膳食和卫生确保人类的健康。饮食治疗是针对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糖代谢病的主要干预方法,患者可以通过调整日常所食,“补其所缺、排其所余、禁其所忌”,纠正疾病所造成的代谢紊乱,使症状减轻或消失,改善生活质量。
与碳水化合物有关的遗传代谢病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糖类和淀粉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营养学上一般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
碳水化合物代谢病患者临床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不同患者表现轻重不一,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有差异。
如糖原累积病,患者进食米、面等食物后,淀粉不能有效降解,会引起低血糖、糖原累积,造成肝病、脑病、心肌病、肌肉病及肾病。因此,糖原累积病患者需要限制粮食,根据疾病类型,一些患者需要补充生玉米淀粉,同时保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另如好吃的果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和部分蔬菜中的单糖,也常被用作食品中的添加剂。但对于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和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缺乏症的病人来说,果糖是有害的,如果患者持续进食大量果糖或者蔗糖,会因果糖代谢障碍,引起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造成脏器损伤,特别是造成脑损害、肝和肾脏损伤。通常情况下,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在食用果糖或蔗糖前无任何症状,但食用后就会出现异常表现。
举例来说,如果新生儿出生后即摄入含有这些糖类的食物或者配方奶粉,便会很快出现黄疸、肝大、恶心、呕吐、萎靡、易激惹和惊厥等症状。如长期进食果糖或蔗糖,患儿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肝肾损害。若持续摄入,低血糖症状会反复发作,并有水肿和腹水等表现,肝肾功能衰竭进展,导致死亡。如果是儿童或成人患者,在进食含果糖食物后不久,可出现严重腹痛、恶心及呕吐,多数不伴低血糖;在生活中,他们会自发拒绝富含果糖及蔗糖的食物。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应限制含果糖、蔗糖的食物,出现急性低血糖时应及时补充葡萄糖;关注肝肾功能,如有肝肾损害,应积极采取保护肝脏和肾脏的治疗,避免使用损害肝肾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