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菁 等 日期:2025-08-08 浏览量:21
第十三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5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006)
杨菁1,李金梅2,张金库2,3,刘从容1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病理科
2.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病理科
3. 河北省分子病理与肿瘤早期诊断重点实验室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明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的侵袭性生物学机制,该类肿瘤作为子宫间叶源性肿瘤中的罕见亚型,虽大部分病例显示良性生物学行为,但部分病例表现出复发和转移的侵袭性行为。鉴于其罕见性及不良预后病例的稀缺性,其侵袭性表型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方法:
本研究纳入25例经分子检测确诊含有特征性融合基因的UTROSCT病例,包括ESR1::NCOA3(n=12)、GREB1::NCOA1(n=6)、ESR1::NCOA2(n=3)、GREB1::NCOA2(n=2)、GREB1::SS18(n=1)和GREB1::CTNNB1(n=1)。通过整合性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及多组学分子检测,剖析UTROSCT侵袭性的生物学基础。
结果:
6例(24%)患者出现复发/转移:2例为子宫内复发(携带ESR1::NCOA3和GREB1::NCOA1融合基因),4例发生子宫外转移(携带ESR1::NCOA3、ESR1::NCOA2、GREB1::NCOA1和GREB1::NCOA2融合基因),其中1例死亡。多变量统计学分析表明,肿瘤大小>5cm、较高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是复发/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而组织学特征、增殖指数和融合基因亚型无预后意义。进一步对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多组学分析发现,转移灶中存在显著的拷贝数变异(CNVs),包括SMARCB1(2/4转移病例)和ATRX(1/4转移病例)的杂合性缺失,这些基因在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在原发病灶中未检测到此类遗传改变。
结论: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UTROSCT中存在CNV驱动的肿瘤进化,特别是SWI/SNF复合物功能失调与转移能力相关。这些数据强调了将CNV分析纳入UTROSCT预后评估流程的临床必要性,并为这类神秘肿瘤实体的风险分层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型分子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