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KCNQ2基因变异致早发型肌纤维颤搐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葛林 等 日期:2025-07-30 浏览量:251

第十二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4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116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葛琳,代丽芳,贾冰冰,熊晖,丁昌红

 

目的:总结KCNQ2基因变异相关早发型肌纤维颤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研究KCNQ2基因变异导致的疾病表型谱。

 

方法:收集20199月至20247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KCNQ2相关肌纤维颤搐患儿2例,总结其临床特点、遗传学分析和治疗预后。以KCNQ2“Kv7.2”肌纤维颤搐为关键词,在PubmedCNKI和万方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7月,收集文献已报道的KCNQ2基因变异相关的肌纤维颤搐病例,对所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遗传学特点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复习既往文献,共有8KCNQ2相关肌纤维颤搐病例报道,其中仅有1例在儿童期起病。成人队列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4.2岁(范围18-41岁)。伴随症状包括构音障碍(2/3)、痉挛(4/6)和共济失调(2/3)。1例患者表现为肌容积增加,4例患者出现了肌痛。各有1例患者出现眼震和关节挛缩。最常受累的肌群是四肢(9/10)和手指(5/10)。此外,面肌,如眶周肌和口周肌,以及声带和膈肌也有报道可受累。患者认知功能通常受损,8例中有7例表现为轻度学习障碍。7例有癫痫发作史。卡马西平治疗有效。既往文献报道的基因变异均位于跨膜结构域内的p.R207W。然而,本文报道的致病错义变异均位于钙调蛋白结合位点1CaM位点1, p.321-p.358),有“突变簇”现象。已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用于后续研究。由于现有病例数量有限,且已知变异集中在特定位置,基因型-表型关系难以确定。

 

结论:KCNQ2相关肌纤维颤搐在临床中十分罕见,本文同时报道了2KCNQ2基因相关肌纤维颤搐患儿,首次发现在单个KCNQ2等位基因中出现两个邻近的新发错义变异,进一步扩大了其基因表型谱和突变谱。卡马西平治疗中有效,早期进行遗传学检测对有助于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