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通过构建iPSC模型探究亚历山大病中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其机制

作者:易寰 等 日期:2025-02-09 浏览量:117

第十二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4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05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易寰张捷,闫唯,吴晔

目的:亚历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 AxD)是一类由GFAP基因变异导致的星形胶质细胞疾病,该病主要病理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内罗森塔尔纤维(Rosenthal Fiber, RF)沉积、脑白质营养不良,目前国内尚无该病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模型,对该病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异常特点及发生机制研究仍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该病iPSC模型,并研究该病中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及RNA转录水平的改变探究相关发病机制。

方法:取三例亚历山大病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C,并将野生型iPSCWT-iPSC)及疾病组iPSCAxD-iPSC)均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利用免疫荧光鉴定iPSC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并用电镜鉴定星形胶质细胞内是否有RF沉积。利用sholl分析对WT-iPSC来源星形胶质细胞(WT-As)及AxD-iPSC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AxD-As)进行形态学量化分析,并通过RNA-seqWT-AsAxD-As进行转录组差异分析。

结果:三例亚历山大病人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均成功重编程为iPSC,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可见三株WT-iPSC及三株AxD-iPSC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效率无明显差异。AxD-As内可见GFAP沉积及电子致密物沉积,与疾病表型一致,而WT-As则未见。对比WT-AsAxD-As形态,发现AxD-As胞体面积较WT-As大(p0.01)、胞质浓染;AxD-As突起长度较WT-As短(p0.01),同时AxD-As突起分支较多(P0.05)且分支长度较短(P0.05)。通过RNA-seq对比WT-AsAxD-As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差异表达集中在细胞外基质及细胞黏附方面,最为显著的差异为AxD-As表达以ADAMTSL为主的金属蛋白酶明显低于WT-As

结论:通过病人来源iPSC建立了亚历山大病的国内首个干细胞模型,且细胞模型展现出了疾病标志性病理表型,即RF沉积。AxD-As形态上胞体较大、突起较短,类似于激活态星形胶质细胞,通过RNA-seq分析发现AxD-As表达消化细胞外基质的金属蛋白酶明显偏低,猜测AxD-As突起的延展受抑制主要与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尤其是金属蛋白酶表达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