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道

作者:李雪 日期:2023-05-04 浏览量:112

第十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2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12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李雪

目的:总结归纳1例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溶栓治疗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并治疗的1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学习

结果:患儿为1岁男婴,主因“呼吸心跳骤停20分钟”由120急救车送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急诊。患儿意识丧失前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大哭无法安抚,全身大汗,约半小时后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发绀全身瘫软120医务人员到场后确认患儿呼吸、心跳骤停

患儿抢救治疗约半小时(起病约1小时)出现缓慢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伴室内差异性传导,I度房室传导阻滞,ST-T轻度改变,心肌酶普提示CK-MBTnI大致正常。起病约2+小时完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开口增宽,左前降支近中段瘤样扩张,左前降支内血栓形成、管腔内血流明显受阻,心电图提示多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予肝素钠注射液抗凝,在起病约6小时进行阿替普酶溶栓,后予肝素序贯治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替普酶溶栓后约1小时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血栓缩小、周边可见条状血流信号。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CK在起病4+小时逐渐升高,11+小时(溶栓后5小时)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于起病100+小时降至正常;CK-MBTnI在起病4+小时逐渐升高,起病7+小时达到峰值,持续约20小时,于起病27小时(溶栓后21小时)开始下降。心电图变化:起病约1小时窦性心动过缓,伴室内差异性传导,I度房室传导阻滞,ST-T轻度改变,起病2+小时多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伴部分导联ST段显著压低;起病5+小时V2V3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起病36小时(溶栓后30小时)心电图I导联、V1-V4导联ST段向上弓背抬高呈“墓碑”样;起病45小时,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早搏;起病55小时,出现室颤,予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提示ST段回落约30%;起病100+小时J点回落至基线,期间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

论:1、病因方面:儿童急性心肌梗死病因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包括先天性冠脉血管发育异常、川崎病合并巨大冠脉瘤、EB病毒感染、白塞病等,其中川崎病合并巨大冠脉瘤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较多。对于本例患儿,近半年内曾患2次感染性疾病,均发热1-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中第2次发热时曾有一过性皮疹,无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既往史、家族史,诊治过程中超声心动未提示存在先天性冠脉发育异常。结合患儿病史,不除外该患儿不典型川崎病可能。2、治疗方面: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相关指南、文献较少,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中)中提出对于冠脉瘤合并急性梗死患儿可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本例患儿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窗内积极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监测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迅速好转,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大致正常,无自发性出血发生,提示对于婴幼儿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