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遗传性和散发性双肾癌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比较分析 ——单中心13年队列研究

作者:商嘉恒 等 日期:2025-02-25 浏览量:262

第十二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4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征文(06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商嘉恒*,邓睿逸*,邱建辉,周靖程,蔡林,龚侃#

*共同第一作者:商嘉恒,邓睿逸

#通讯作者:龚侃

目的:比较遗传性和散发性双肾癌病理特征和治疗方式的差异,探究不同治疗策略对肾功能的影响,以促进双肾癌治疗策略的优化。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12月至2023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双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次肾癌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的差异,及不同治疗策略对肾功能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双肾癌患者151例,其中VHL双肾癌患者22(14.6%),散发性双肾癌患者127(84.1%),另有琥珀酸脱氢酶缺乏型肾癌、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患者各1例。男女性患者分别占73.5%(111/151)26.5%(40/151)。中位首次发病年龄为53(44-60),同时性、异时性双肾癌分别占73.5%(111/151)26.5%(40/151),异时性双肾癌中位发病间隔为37.5(22.75-71.25)

两次肾癌中透明细胞癌均为主要组织学类型[92.1%(139/151)88.8%(134/151)],多灶性肾癌分别占11.3%(17/151)10.6%(16/151)。两次肾癌病灶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3±1.62)cm vs (3.4±2.05)cmp=0.510]T分期、核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657p=0.408)VHL双肾癌与散发性双肾癌最大病灶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3.9±1.07)cm vs (4.4±1.99)cmp=0.124]T分期、核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387p=0.511)

纳入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RN)、肾部分切除术(PN)和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两次肾癌的治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两肾癌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占3.3% (5/151)11.9%(18/151)

151例患者中,84例行双侧PN44例行一侧PN+对侧RN13例行一侧RN+对侧非手术治疗,8例行一侧NSS+对侧非手术治疗,另有双侧RN、双侧非手术治疗患者各一例。双侧PN组与一侧PN+对侧RN组第一次治疗前eGFR无显著性差异[(91.0±17.1)ml/(min*1.73m2) vs (84.7±15.6) ml/(min*1.73m2), p=0.056],第二次治疗后双侧PNeGFR显著高于一侧PN+对侧RN[(64.4±17.8)ml/(min*1.73m2) vs (49.2±14.0)ml/(min*1.73m2), p<0.001]

结论:遗传性和散发性双肾癌的病理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两次肾癌治疗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尽量选择肾部分切除术以更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