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燕 等 日期:2025-09-30 浏览量:55
第十三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5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04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神经内科
张晓燕 丁昌红 任淑红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总结Hallervorden-Spatz病(HSD)1型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以提高临床对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知水平。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8岁女性HS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基因检测及文献复习,探讨其诊疗策略。
结果 患儿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具体为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异常,且症状呈现晨轻暮重的特点。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苍白球存在典型的“虎眼征”,基因检测揭示了PANK2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c.397A>G和c.1469C>G),据此确诊为HSD1型。尽管采取了对症治疗措施,但仅能部分缓解症状,患儿远期预后仍不容乐观。
结论 HSD的诊断需整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基因检测,早期识别与多学科管理至关重要,基因检测为确诊核心依据。本文本文报道了一例基因确诊的儿童Hallervorden-Spatz病(HSD)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深入探讨了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Hallervorden-Spatz病;神经元退行性变伴脑铁积累;PANK2基因;虎眼征;罕见病
病例资料
现病史:患儿,女,8岁,以“发现易摔跤4年,运动姿 势异常4月”于2022-10-25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4年家长发现患儿行走时易摔跤, 可独站、独走、跑跳,持物稳,可正常上下楼梯,正常骑行平衡车、 自行车等,未重视。入院前4月患儿症状加重,走路姿势异常,表现为行走时挺胸,双手活动异常, 表现为写字时手腕僵硬、写字困难、写字 字体扭曲, 口齿稍显不清,语速稍减慢。入院前3月就诊于某医院,查头颅CT、视频 脑电图均未见异常,予“阿立哌唑、芍麻 止惊颗粒 ”口服,症状未见好转。入院前2月前于我院就诊,查生化全项、甲功五 项、铜蓝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氨、抗链O、 血沉、免疫球蛋白、乙肝、丙肝、梅毒及HIV均 阴性,乳酸2.95mmol/L,轻度升高,抗核抗体 谱示抗SCL-70抗体阳性,余阴性。视频脑电图、视听诱发电位、肌电图及脊髓核 磁均未见明显异常。查头颅核磁显示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异常信号。血尿筛查示:3-羟基丁酸-2升高 37.2(正常值: 0-9),提示酮尿;月桂二酰基肉碱降低 0.01 (正常值:0.02-0.04)考虑“遗传代谢病 ”,遂完善基因检测,并予苯海索0.5mg, 日2次 口服,口服苯海索2周左右,家长自行停药,之后患儿运动姿势异常进行性加重,出现四肢及肢体不自主活动,动作僵硬,能快速跑步,但不能独自行走,可缓慢扶走,能独站,双手活动情况基本同前。入院前1月就诊于北京某医院,亦考虑“遗传代谢病 ”,加用“美多芭 ”1/8片,口服 美多芭2天后患儿出现双脚尖行走、身体后仰, 遂停用。之后规律口服“ 甲钴胺、辅酶Q10、盐酸乙哌立松、维生素B2 ”口服,症状稍减轻。入院前4天,患儿至某中医院调整治疗方案,停用前述药物,转而采用中药治疗。然而,患儿的症状却进一步加重,无法独坐、独走、独站,肢体僵硬,甚至出现角弓反张现象。以上症状情绪激动时明显,睡眠后症状缓解, 且呈晨轻幕重特点,病程中患儿无饮水呛咳、 吞咽困难、肢体无力、尿便障碍等。近期患儿 较为烦躁,爱发脾气,无发热,无呕吐,无多睡等意识改变。
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患儿系G1P1 ,母孕期体健,定期产检,足 月顺产,出生体重2.9kg ,生后无窒息及缺氧。 3月能抬头、认人,4月能翻身,6月能独坐,8月能爬,10月能独站,12月能独走、说话。 既往史及家族史(-)。
体格检查:神清,言语欠清晰、流利,对答切题, 独坐不稳,独站不能,四肢不自主活动, 动作僵硬,时呈角弓反张,双侧额纹对称,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双眼向各方向运动自如,双侧鼻唇沟对称, 鼓腮、示齿双侧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 颈项强直,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增高, 腹壁反射存在,双侧膝跟腱反射活跃,踝阵挛阴性,双侧巴氏征阴性,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 双足绷直,共济运动查体不能配合完成。
辅助检查:血分析、凝血七项、血沉、ASO、急诊生化、肝肾功能均(-)。
心肌酶检测结果显示:肌酸激酶从335 U/L上升至10000 U/L,乳酸脱氢酶从327 U/L上升至2283 U/L,肌酸激酶同工酶从28 U/L上升至249 U/L,心肌三项:肌钙蛋白I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6.9-51.7ng/ml,肌红蛋白190->1200 ng/ml。同型半胱氨酸、铜蓝蛋白、ASO、血氨、乳酸、叶酸、维生素B12、有机酸检测(-)。
血尿筛查未提示特异性改变。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伴有部分窦性心动过速,QTC值超过0.46,部分SV1呈现顿挫,ST段略有抬高;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射血分数为68%,胸部CT示双肺纹理粗多、毛糙;视频脑电图正常儿童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双侧苍白球呈现对称性片状T2WI、T2FLAIR稍高信号,DWI序列则可见对称性点状高信号及三角形低信号,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
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检测到PANK2基因的2个复合变异(c.397A>G父源,c.1469C>G母源),符合ACMG致病性判定标准。关联疾病:HallervordenSpats病I型(HSD)/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1型/神经元退行性变伴脑铁积累1型(OMIM:234200)
诊断:综合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诊断为:Hallervorden—Spats病I型(苍白球黑质变性)(HSD)
治疗:患儿先后接受了苯海索、美多芭、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片等药物治疗,但症状仅短暂缓解,随后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发横纹肌溶解和消化道出血。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患儿接受了DBS手术治疗,术后其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讨论:Hallervorden-Spatz病(HSD),又称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现称神经元退行性变伴脑铁积累1型(NBIA1),由Hallervorden和Spatz (1922 )首先报道。
是主要侵犯锥体外系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病,致病基因为泛酸激酶—2(PANK2)[1-2]。该病发病率较低,国外PKAN的发病率为1-3/100万,国内目前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是儿童神经系统罕见病,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其病理特征为基底节铁沉积及神经元变性,临床以锥体外系症状(肌张力障碍、不自主运动)及特征性MRI“虎眼征”为标志[3]。由于起病隐匿、表现异常,易误诊为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HSD典型表现为儿童期起病的锥体外系症状及影像学“虎眼征”,但需与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异常)、线粒体脑肌病(乳酸升高、肌肉活检异常)等鉴别。本例患儿基因检测明确PANK2双等位突变,结合影像特征,确诊为HSD1型。约50%~80%典型HSD患者存在PANK2基因突变,其复合杂合或纯合变异可导致磷酸激酶功能缺陷,引发辅酶A代谢障碍及铁沉积。本例患儿携带c.397A>G及c.1469C>G变异,均为已报道致病变异,支持诊断。当前,HSD疾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护理为主。多巴胺能药物和抗痉挛药物虽被应用,但其疗效有限。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对肉毒毒素注射展现出良好的反应。此外,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被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然而,其应用需基于个体化的临床评估[4]。早期康复训练可延缓功能退化。多学科协作管理(神经科、遗传科、康复科)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病例提示,对不明原因运动障碍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未来需探索铁螯合剂、基因编辑等潜在疗法。
参 考 文 献
1. Homozygosity mapping of 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 to chromosome 20p12.3-p13 DOI:10.1038/ng0796-479
2. A novel pantothenate kinase gene (PANK2) is defective in Hallervorden-Spatz syndrome DOI:10.1038/ng0701-345
3. Type 1 neurodegeneration with brain iron accumulation: a case report DOI:10.1186/s13023-019-1142-1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儿童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2020;58(9):7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