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琳琳 日期:2025-07-10 浏览量:30
第十二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4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105)
北京儿童医院黑龙江医院 王琳琳
患儿女,1月14天,因“间断抽搐发作44天”于2022年05月27日 收入院。患儿出生当日即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目内收凝视,头后仰,上肢交叉,下肢伸直僵硬,持续数秒缓解,每日发作10次左右。有时伴有躯干及肢体扭曲。未予治疗,病期无发热,无嗜睡,无哭闹,无恶心呕吐,进乳少,尿量正常,偶尔排黄色稀便。既往史:无。个人史:G1P1,足月,自然分娩,出生体重:3kg,生后3天出现黄疸,持续3天自然消退。家族史:母孕期吸烟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体重3.65kg。内科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颅神经瘫,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低,肌力V级。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减弱,右侧踝阵挛阳性,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均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测、甲状腺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血浆氨、血浆乳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未见异常。心脏彩超:卵圆孔未闭,左心功能降低。腹部彩超、肺CT:未见结构异常。
(外院)头部核磁: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异常信号灶,考虑软化灶。头部CT:双侧基底节、大脑脚及桥脑多发低密度区;头部MRI:胼胝体、双侧苍白球、大脑脚、中脑、桥脑被盖可见片状对称性异常信号,呈稍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略低信号,DWI像呈明显高信号,部分ADC图呈低信号,双侧苍白球病变ADC图呈高信号。MRA:未见异常。MRV:右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较对侧略淡,余未见异常。脑电图:醒睡各期右侧前颞区可见稍多量高波幅尖波、尖慢波发放,有时波及到右中颞区;异常婴儿脑电图。血尿代谢筛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 脑脊液生化:葡萄糖、氯化物、蛋白:均正常、脑脊液压力:正常范围。全基因组检测提示:ALDH5A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00(exon5)T>G p.V267G(p.Val267Gly)杂合突变,遗传自母亲;c.1469(exon10)T>G p.V490G(p.Val490Gly)杂合突变,遗传自父亲。ACMG致病等级为不确定,该基因突变可导致4-羟基丁酸尿症/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症。
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提示阴性,其中检测到意义未明的突变:TRNA,tRNA 5628T>C 样本中变异率:99.56%。母亲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TRNA,tRNA 5628T>C 样本中变异率: 99.71%。
患儿入院后可观察到的癫痫发作形式为:局灶性发作、痉挛发作、强直发作。
诊断及治疗:1.癫痫(局灶性发作、痉挛发作、强直发作),2.脑病(代谢性?遗传性?中毒?),3.发育迟滞,给予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托吡酯及醋酸泼尼松抗癫痫发作。 给予鸡尾酒疗法(左卡尼汀、辅酶Q10、维生素B1、B6及维生素B12口服)。住院18天,病情略见好转后出院。建议复查血尿代谢筛查
随访:患儿出院后抽搐发作较前频繁,发作形式同前,并逐渐出现入睡困难、夜间哭闹、睡眠少、惊恐、身体扭曲。继续上述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考虑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性较大,故出院后6个月及12个月再次复查血尿代谢筛查:第2次尿液有机酸分析:显示多种有机酸轻度增高,4-羟基丁酸:5.3 增高;第3次尿液有机酸分析:显示多种有机酸轻度增高,4-羟基丁酸:4.95 增高。故此确诊4-羟基丁酸尿症/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缺陷症,癫痫(局灶性发作、痉挛发作、强直发作),代谢性脑病
2年内家长携患儿辗转于多家医院,北京医院门诊建议给予进一步治疗:维生素B6片 10mg BID;氢氯噻嗪片 0.25 片 QD;巴氯芬片 2.5mg QD;甘草锌颗粒 1/2袋 BID;喜保宁(氨己烯酸)、开浦兰(左乙拉西坦)、妥泰(托吡酯)维持治疗;建议添加麦芽糊精、中链脂肪酸,分次服用;尝试添加肥肉、大米、白萝卜泥、冬瓜泥、苹果泥、1段奶粉。患儿仍每日抽搐发作频繁,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滞,运动及智力发育迟缓,目前已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