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琰琴 等 日期:2025-07-24 浏览量:31
第十二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4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113)
张琰琴1*,任亚丽2*,王芳1,钟旭辉1,肖慧捷1,姚勇1
王素霞2#,丁洁1#
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肾内科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
*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丁洁,王素霞,
摘要
目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与多种病因相关的一种肾脏病理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是导致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单基因突变相关的FSGS约占三分子一,但如何早期识别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FSGS的遗传学病因、病理和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单基因突变相关的FSGS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肾活检的儿童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基因变异和家族史等数据。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包括肾组织病理诊断为FSGS或FSGS样病变,且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肾脏疾病相关的 456 个基因检测。由两位病理专家再次进行肾脏病理特征评分。排除未进行肾脏病理再次评分的和重分析不能诊断FSGS的病例。依据美国遗传学与基因组医学委员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对基因变异进行致病性评估。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51例儿童FSGS纳入本研究。41.2%(21/51)患儿检测到单基因突变,其中4例确诊为COL4A5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Alport综合征,1例确诊为COL4A3基因复核杂合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Alport综合征,3例为COQ8B基因突变,其他突变基因包括LAMB2、NPHS1、NPHS2、TRPC6、CLCN5、OCRL、PLCE1、RRM2B和TTC21B基因。58.8%(30/51)患儿未检出致病性变异。
对比分析有基因基因突变和无基因突变的FSGS儿童临床特点:肾活检年龄分别为8.381 ± 1.068岁和5.347 ± 0.6856 岁(P=0.0156),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95.60 ± 24.64mg/kg/d和179.5 ± 29.13mg/kg/d (P=0.0451),肾脏病家族史比例分别为33.3%(7/21)和16.7%(5/30)(P=0.1956),有肾外症状患儿的比例分别为19.0%(4/21)和13.3%(4/30)(P=0.7023),两组各有7例进展至ESKD,ESKD年龄分别为9.043 ± 2.875岁和11.86 ± 0.5084岁(P=0.3541),性别比例、起病年龄、血尿比例、肾活检同期血白蛋白和血肌酐等两组均无显著差异。
对比分析有基因突变和无基因突变的FSGS儿童肾脏病理特点:FSGS病理类型均以NOS型为主,细胞型比例分别为4.8%(1/21)和10%(3/30)(P=0.6345),有足细胞增生、肥大改变的患儿比例分别为23.8%(5/21)和53.3%(16/30)(P=0.046),有中-重度(≥25%)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患儿比例分别为9.5%(2/21)和20%(6/30)(P=0.4448),有中-重度(≥25%)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的患儿比例分别为28.6%(6/21)和10%(3/30)(P=0.1362),有肾间质泡沫细胞的患儿比例分别为28.6%(6/21)和16.7%(5/30)(P=0.327),有小动脉病变的患儿比例分别为47.6%(10/21)和23.3(7/30)(P=0.1301),新月体和未成熟肾小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对比分析Alport-FSGS患儿和其他单基因遗传FSGS患儿肾脏病理特点:FSGS病理类型均以NOS型为主。Alport-FSGS患儿未见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未见足细胞增生肥大、未见中-重度(≥25%)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60%(3/5)患儿有肾间质泡沫细胞,20%(1/5)患儿有小动脉病变。其他单基因遗传FSGS患儿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各1例(12.5%,2/16),31.3%(5/16)患儿有足细胞增生、肥大改变,37.5%(6/16)患儿有中-重度(≥25%)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18.8%(3/16)患儿有肾间质泡沫细胞,56.3(9/16)患儿有小动脉病变。
结论:41.2%儿童FSGS检出单基因突变。有肾脏病家族史、肾外症状、较早发生ESKD,以及肾脏病理有肾间质泡沫细胞、小动脉病变和≥25%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等有助于早期识别单基因突变FSGS。肾间质泡沫细胞提示Alport-FSGS,≥25%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和小动脉病变提示其他单基因突变FSGS。
基金项目: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No.2022ZD01160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22YFC2705104, No.2022YFC2703603);儿科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与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BZ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