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交流

中国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模式: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田欣 等 日期:2025-09-01 浏览量:102

第十三届北京罕见病学术大会暨2025京津冀罕见病学术大会(02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田欣1李文翰1李玉柳1、梁春苏1、张鹏霄1、许婷婷1、李丽美2、左玮1*、张波1*

*共同通讯作者:左玮    张波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中国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 SSc)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和临床特征,并概述治疗模式。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针对20121月至2022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32名成人SSc患者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电子病历,涵盖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参数以及治疗详情,并采用SPSS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纳入了232SSc患者,其中45.7%被分类为弥漫性皮肤型SScdiffuse cutaneous SSc, dcSSc),54.3%为限局性皮肤型SSclimited cutaneous SSc, lcSSc)。抗着丝粒抗体在lcSSc患者中更为常见(33.3%),而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在dcSSc患者中更为常见(36.2%)。除皮肤表现外,最常见的脏器受累为胃肠道,尤其是食管受累(56.5%),其次是舒张功能障碍(53.2%)、心包积液(48.9%)、肺动脉高压(44.8%)和肺纤维化(20.1%)。最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85.1%)、质子泵抑制剂(64.5%)和环磷酰胺(51.8%)。此外,23.7%的患者使用了中药。多变量分析显示,N端脑钠肽前体和C反应蛋白升高与肺动脉高压显著相关(OR=12.3593.239)。

结论:在中国,SSc患者通常表现出多器官受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比率很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制定更精确的药物治疗策略,并确定SSc相关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自身抗体、实验室检查、器官受累、药物治疗

基金: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2022-PUMCH-B-06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21揭榜挂帅项目,中国罕见病的精准诊疗研究(项目编号:2021-I2M-1-003);北京协和医院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UBJ117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304456